在 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 都陸續進場後,台灣的行動支付市場一下子熱絡起來。不過,這三種支付方式,在現代金融網路的角色是什麼?相比街口或是 Line Pay 這類服務,又有什麼不同?或許可以先從信用卡的交易網路看起
信用卡的交易流程是什麼?和第三方支付有什麼關係?
信用卡交易生態的主要單位有這些:
- 發卡組織:由銀行共同成立的信用卡聯盟組織,比如 VISA、MasterCard、JCB、中國銀聯都是。它們本身不會發行信用卡,而是由會員發卡。對加入成會員的發卡單位來說,好處則是能使用發卡組識的支付網路,比如遍布各國的特約商店、收單環境與清算服務。
- 發卡機構:用戶填寫資料、申請後會核發信用卡的機構,通常會是銀行,因此以下也直稱發卡銀行,不過也有一些非銀行的信用卡公司,比如台灣的永旺信用卡。
- 清算中心:負責在收單機構與發卡銀行間整合、交換交易紀錄的組織。在台灣,VISA、MasterCard、JCB 與聯信中心(NCCC)都能提供這種服務,用意是在大量不同的收單機構與發卡機構間充作平台,提升結算效率。
- 收單機構:提供刷卡機給商家使用的機構。通常會是銀行,但非銀行的單位也可以從事相關業務,比如台灣的聯信中心(NCCC),或是第三方支付者。而在台灣,第三方支付業者必須與收單機構配合,不能獨立營運。
- 特約商店:與收單機構合作的商家或組織。
當消費者刷卡後,特約商店的刷卡機會將資料傳給收單機構,再經由清算中心傳給發卡銀行,好讓發卡銀行日後在帳單的當期扣款日扣款。過程中,各個單位的都會抽一些交易手續費或服務費。其中,發卡銀行是獲利最大的,大約可以拿到手續費的 75%,2.5% 會交給清算中心,剩下的 22.5% 則會由收單機構拿到。因此,銀行通常會想辦法爭取成為某個大型商家的收單機構,同時針對它發行聯名卡,這麼一來,就可以獲得手續費裡大多數收益。
至於 VISA、MasterCard 這類發卡組織,可以從會員銀行裡獲取另外的系統服務費,比如在 Apple Pay、Samsung Pay 裡充當 Tokenization 服務商(TSP)的費用,或是賺取提供清算服務的費用,以及跨國交易手續費。
值得一提的,還有「第三方支付業者」的定位,其實就是充當類似收單機構的角色,確切來說,是在一般的收單機構、與特約商店之間,再扮演一個收單代理人的平台,並同樣也從交易過程抽取一筆手續費。不過,為什麼通常是銀行的收單機構或特約商店,會願意再讓第三方支付業者多抽一筆「過路費」呢?原因除了第三方支付業者通常能幫發卡銀行連結到不支援信用卡的小型商家或個人,有一種類似發行聯名卡的效果;如果有消費者願意使用,商家如果能在手續費合理的前提下便利收款,當然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什麼是第三方支付?與行動支付有什麼不同?
或許因為支付寶的成功,加上台灣 3 年前的修法風波,讓這個從中國開始的名詞變得十分火紅,不過其實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其來已久,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想當一個稱職的收單機構(定義如前述),解決兩造交易間的信任基礎,以及交易過程的效率。比如在台灣,商家可以透過郵局的貨到付款服務,和客戶收取費用,這時候,郵局就是提供第三方支付的平台。它既是交易雙方都信任的機構,商家不必擔心貨寄了會收不到帳,買家也不用擔心付了錢拿不到東西。透過貨到付款的代收機制,交易的效率也能提升,方便遠端的交易雙方可以同時了卻交易義務。
因此,實際上,現行以信用卡為主體打造的網購體系,本質上就是一個完整的第三方支付。消費者在電商下單商品,並以信用卡付款;電商平台則從發卡銀行那裡拿到款項,等產品過了鑑賞期再撥款給廠商。這時,電商與發卡銀行就如同上述的郵局,是兩造都信任的代收代付平台,也無疑加速了交易效率。
那麼,支付寶又算什麼類型呢?實際上它當然也是第三方支付,只是提供一種特殊方式:儲值支付。這種方式顧名思義,是向消費者預收一筆款項,儲存在儲值支付業者那邊。儘管這種方法的原意是服務一些沒有信用卡的用戶,不過隨著第三方支付業者開始支援金融卡與信用卡,以接軌台灣目前的主流支付網絡,已經有邊緣化的傾向。
而實際上,目前支付寶與微信也多以信用卡和借記卡(即台灣稱的金融卡)為主。以台灣市場來說,想讓用戶額外花錢儲值並長期消費,現行除了悠遊卡這類通行已久、同時又整合通勤需求的服務,看不出有什麼強烈誘因與信任感去使用,更不用說悠遊卡目前也開始支援聯名卡,提供儲值以外的支付選擇。
至於同樣也採用儲值支付的悠遊卡、一卡通與 iCash,自然也是一種第三方支付。不過台灣法規給了這兩者不同的定位:悠遊卡這類以日常交通為主要使用途徑的儲值支付,由於存款上限、單筆交易的上限都較低,起初因為不記名的關係,不能用來網購,因此是由《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來規範;至於街口、Line Pay 這類,則由 2015 年正式實施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管理,只是不清楚原因為何,近來所稱的「第三方支付專法」,指的通常都是後者。
最後,行動支付的意思則單純得多:只要能以手機、穿戴式裝置等行動裝置支付的電子錢包,都算是行動支付。舉例而言,Apple Pay 就是一種行動支付,但不是第三方支付。確切來說,Apple Pay 只是一種信用卡的數位載具而已。
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與街口、Line Pay 這類第三方支付有什麼不同?
實際上這個問題按不同的切入點會有不同的差別,不過這裡先以支付服務的型態而言。Apple Pay 與 Samsung Pay、Android Pay 這三類其實是同一類,性質有點類似銀行向蘋果、三星、Google 這些大廠租借系統,當作載具。由於支付本質都還是銀行自己的信用卡、金融卡,只是嵌到 Apple Pay 或 Samsung Pay 的數位系統,交易流程與一般信用卡金融卡完全一樣,但因為和蘋果、三星合作(租借系統),銀行必須付給他們額外的手續費。
不過,銀行為什麼會想要花錢與這類大廠合作?除了希望能借助蘋果與三星的品牌號召與技術能力,吸引用戶以行動支付的形式多使用信用卡,銀行也能拿到一批手機用戶的資料。以 Apple Pay 來說,銀行就會拿到 iTunes 與 App Store 的活動頻率、以及使用哪支手機等資料,對於推展日後的商品模式多少會有幫助。另外,新的 Tokenization 技術如果能普及,也能幫助銀行杜絕煩人的網路盜刷與偽卡問題。至於一般消費者想使用這種行動支付,原因則單純得多:安全,以及便利。
街口、Line Pay 或 Pi 錢包這類第三方支付則不太一樣。它的形態是由某業者建立一個獨立的收單平台,通常是一個 App,然後自行招商、同時尋找會員(消費者)。會員在這些業者建立的支付體系消費時,可以綁定自己的信用卡或金融卡,或是儲值一筆錢在裡面。也有一些業者會提供購物金,其實也是變相的儲值。當會員與平台的特約商家交易,業者就能因此賺到一筆手續費。
不過商家跟一般消費者,為什麼會有誘因加入這些平台?對消費者來說,這些業者為了招收會員,通常會砸錢祭出優惠,後續也不定時會有一些折扣,對消費者來說多少有好處。雖然依不同的加密機制,這些保存用戶卡號的支付 App 安全性不見得一致,也不及不會透露實體卡號的 Tokenization,不過對消費者來說也能帶來不少便利;至於商家方面只要有消費者願意循此途徑付款,操作便利、手續費也合理的前提下自然願意接受;對於銀行來說,有機會可以打入先前沒興趣使用信用卡交易的小商家,自然也樂於同意。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因為受支付寶影響,街口這一類服務通常選用 QR code 刷條碼的方式來傳輸交易資料,這麼一來就能利用手機的普及率,讓商家或用戶只需要一個 App 就能支付收帳。雖然比起 Apple Pay 使用的 NFC 無線感應得多滑幾下手機,但也沒麻煩多少,反而能更快打開更多支付場景,尤其是那些原本沒興趣成為信用卡特約商家的小企業。
相比之下,Apple Pay、Samsung Pay 的技術本質──由 Visa、MasterCard 等發卡組織聯合規範的 Tokenization,由於一開始其支付網絡就是以信用卡為基礎,因此目前多採用 NFC 來與感應式刷卡機互動。不過,除了三星能另外以 MST 支援磁條式刷卡機,並即將開放註冊商家會員卡,Apple Pay 也支援了部分電商以及 App 中使用,甚至還有 iOS 11 的 iMessage 轉帳,足見目前主要是與刷卡機互動只是為了在全球範圍能快速打開支付場景
這些都大家都不陌生,消費者加入這些平台帶來便利,消費者可以在支付平台分杯羹嗎?當然是可以的!今天介紹來自美國2005年創立的worldventures pay
分享推薦親朋好友可以獲利65%利潤,兆元大餅搶不搶在於你的選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