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ANK4.0.jpg

他讓我來介紹一下銀行界發生的變化和趨勢。但是我每次去美國的時候,我其實是生活在紐約,我是跟美國的銀行做溝通,我說你們應該去看看中國的銀行,看看中國銀行的未來是什麼,它也代表未來銀行業的創新。

除此之外,我們也關注到移動支付,中國在今年,我們可以看到有5.5萬億美金的移動支付金額,這個是美國的50倍,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中國的市場確實做出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在過去幾年有巨大的進展。在很多方面中國的銀行業、移動業是遠先進於歐洲或是美國市場,這是一個好消息。除此之外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即將出版的新書《Bank 4.0》,這本書明年4月將以中文的方式出版。

在我談《銀行4.0》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銀行1.0、2.0、3.0分別代表什麼,接下來的時間跟大家分享一下歷史的緯度。

 


銀行1.0

 

銀行1.0是什麼呢?解決銀行最初的形態。它是在15世紀開始的,它已經存在了400的年,世界上最早的銀行就是意大利西雅那銀行,大家不用記住這個名字,如果你真的去到這個建築裡面,也就是最初世界第一家銀行,你會看到歷史上的銀行網點,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片,在牆上,你可以看到有一扇小門,進去之後你會看到一些小桌子,會有一些鑄鐵的框架放在柱子上,你可以在桌子上和銀行員溝通,像一個溝通的小窗口,7年前我們看到銀行存在的形式,這麼多年來都沒有發生特別大的變化,銀行一直是這樣,網點一直是這樣。

後來出現一種新的技術,這種技術真真切切的影響到銀行業,這個技術是什麼呢?就是主機、大型主機,它改變了我們對銀行的思維方式和看法,因為它取消了人為的工作,第一台主機是在1953年為美國銀行打造的THE MAINFRAME ERA技術,這是幫美國的銀行處理支票的,這個機器不是特別先進,處理的技術也不是特別好,清算顧客的記錄是負責困難的,不能按照客戶的名字做分析,每個客戶以數字為代表,這是第一次使用銀行賬戶號碼記錄在主機和大型主機當中。

今天,我們有了iPhone、三星、華為的手機,各種各樣品牌的手機,這樣的移動設備或是移動手機,他們的計算能力是過去主機的40倍。 1953年、1954年美國銀行的主機處理能力的40倍。所以你可以看到,現在我們的計算能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剛剛介紹的就是銀行1.0,主要是關注在銀行網點中的銀行服務,在網點之外銀行服務是沒法提供的。這是過去銀行1.0的時代。

 


銀行2.0

 

現在進入銀行2.0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標誌就是自助服務,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出現了ATM,出現了網銀。大概1995年的時候出現了網銀,在當時我們看到網絡銀行的新興和崛起,我們當時觀察到一個現象,銀行2.0之後的背景是什麼?就是在銀行網點之外有了ATM,我們不再受到時間的限制,比如說你自己可以找到合適的時間,在你想要的時間、地點找到ATM,不用去銀行的網點。這個時候我們的銀行發生了變化,不僅僅關注銀行的網點去獲得銀行的服務,而且我們當時使用的這些語言也表明了我們對網點的想法發生了改變。這個銀行以外的設備叫什麼呢?叫做ATM,就是自動化的取款機。代表的是遠程技術,也就是說這種技術不是實體網點中提供的,銀行的設計因此也發生了變化。它也會對網點的設計產生影響,這就是一種迭代的思維方式,我們以前是有網點的,這是一個實體的存在。

 


銀行3.0

 

2007年的時候,我們出現的智能手機,隨之我們進入到銀行3.0的時代。銀行3.0的時代有什麼特點?銀行無處不在,你想獲得銀行的服務哪裡都可以,也就是說你不再受限於網點的實體限制。現在你隨時隨地可以獲得銀行的服務,只要你有一款智能手機,這樣的話,銀行的利潤來源和商業模式也發生的變化,為了更好的闡明我的觀點,我引用馬雲先生的演講,去年世界經濟論壇中他做了演講,他當時談到阿里巴巴和沃爾瑪之間的競爭,他當然可以去談金融技術方面,比如說支付寶和工行的競爭,不過他沒有談這個,大家聽一下他闡述如何獲客,阿里巴巴和沃爾瑪做獲客的區別是什麼?

馬雲先生說,十年我們就可以打敗沃爾瑪,如果說沃爾瑪要獲得1萬新的客戶,他們要打造更大的倉儲。安排人員、放貨架,阿里巴巴要獲客的話,買一個電腦和服務器就可以了。世界上新興出現的移動銀行,銀行3.0的代表,大家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銀行並不是關注獲客的,而是通過網點來獲客,通過網點獲客太昂貴了。

我們看一下Move和Starling Bank和N26,這些銀行融資是非常少的,初始資金非常少,或者只有800萬到1000萬美金,這個預算是非常低的。你打造一個APP和一個網點哪個更經濟?我們要計算一下獲客的成本,就像馬雲先生講的,怎麼樣核算你的成本,這也是在我們銀行的商業模式方面的辦法,我們不再需要網點來打造銀行的業務,我們可以用不同的策略獲客。

全球範圍內發生的變化,從2007年開始,有超過10億的人口獲得了金融服務,但是並不是通過網點獲得的,之前沒有銀行賬戶的人,他們之前是沒有開過戶的,他們進入到銀行的體系中,通過的是網絡電子或是電子錢包、微信、ATM來獲得銀行業務,這是過去幾年發生的變化。 80%的非洲客戶,他們使用的是移動設備,他們從來沒有去過網點,一生當中可能都沒去過,為什麼?這些非洲人民如果真的走到網點,我可以說70%的人是沒有銀行賬戶的,他們可能要花一個月的收入讓自己走到銀行網點去,這就是非常大的問題。

網點原來是獲得金融服務的核心,以前我們說一定要簽署一張文件才能獲得銀行的網點服務,現在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以獲得非常基礎的銀行服務,過去幾年中不是因為通過網點獲得的,而是通過移動手機獲得的銀行服務。要重新思考一下銀行服務是什麼,我們不再需要網點,我們只需要手機,會改變我們的設計,會改變我們對銀行的設計嗎?

在印度大家面臨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印度大部分人沒有賬戶,央行說我們希望要打造更多的網點,在農村、村莊打造更多的網點,讓人們獲得更多的銀行服務。印度政府即使打造這麼多的網點,這些村莊和農村人士沒有駕照、護照,沒有任何身份識別的文件是沒法開戶的。所以印度不是採取這種方法,他採取身份證卡,Aadhar Card,這個卡片使得8億的印度人民,他們之前沒有獲得銀行服務,現在獲得了銀行服務,不是在網點中獲得的服務,而是有Aadhar Card身份認證、身份識別的服務,相信未來15到20年中,我們會看到無人價值技術的崛起。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些無人駕駛的汽車,我的孩子、我的下一代,我8歲的孩子長大的話,可能完全不需要考駕照了,因為有了無人駕駛技術可以完全不用考駕照了,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沒有駕照就沒辦法申請開戶,這個本身就是非常基本的機制,而且即將會被挖掘。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身份認證,網點和過去不一樣了,沒有和以前那麼重要了,我們要重新思考怎麼樣去設計網點的服務、銀行的服務,這就是銀行4.0。

 

 

如果我們在思考為未來的世界設計銀行服務,未來的世界中我們有智能眼鏡,我們有可穿戴式的智能設備,或是可以用聲控的裝置,或是各種各樣智能的裝置,比如說小米、siri,這些都是今天的聲控裝置。如果我們銀行採取這種技術的話,銀行就會消失,技術就會浮現出來,效用和銀行的體驗會浮現出來,我相信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設計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思考,比如說我們在汽車發明之前,交通最原始的方式是鐵路或是馬車,如果你乘的是馬車,你想開得更快一點,那就是拴更多的馬,因為你的選擇非常有限。所以說,我們後來設計出汽車,這是完全創新的想法,我們的術語是第一原理設計,設計出一個以前從來沒有的東西。我會給大家再舉幾個例子闡述什麼是第一原理設計。我也想給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原理設計怎麼改變了銀行業。

舉一個例子:

一是阿波羅火箭,1967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在做火箭的發射,每一次的發射都會造成12億美金的成本,大概是80億人民幣,現在1000克的重量發射到軌道中就花了6000美金,是非常昂貴的。過去60年火箭發射技術獲得了長遠的發展,發射成本降低了50%。過去14年中,特斯拉的發明者也是做了火箭發射成本降低的重大貢獻,就是使用第一原理設計的原則,現在我們不用以前阿波羅的火箭發射裝置,或是採取蘇聯的設計再進行疊加,現在我們決定採取一種完全創新的設計方式,我們用更好的建模方式,3D打印的方式或是新的材料技術,這樣的話我們打造火箭的方式跟美國和蘇聯90年代的火箭設計完全不同,也就是從無到有的設計,完全創新的設計,這就是第一原理設計,能夠大幅的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通過3D技術以及各種各樣新的技術使得成本大幅減少。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這個例子也是使用第一原理設計,這個例子是什麼呢?就是蘋果iPhone,這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款智能手機,2007年喬布斯設計了新的產品,它是一種個人的智能手機,在iPhone出來之前我們的手機是什麼樣的?是可折疊的,諾基亞的大哥大,還有黑莓設計,可以輸鍵盤的那種,這就是iPhone誕生之前非常古老的設備,iPhone代表的是一種突破性的思維方式,和以前老舊的手機一點都不一樣,它不是進行迭代或是改善,而是從無到有,從零開始,從零開始的設計方式就叫第一原理設計。

iPhone或是智能手機產生之後,人們就開始說,這個很棒,因為我們可以用手機完成支付,我們就不需要塑料卡片了。支付並沒有用第一原理設計,銀行業沒有採取這種方式,他採取的是迭代設計。他就是把塑料卡片放在iPhone、三星的支付平台中,這只是一種迭代,不是從無到有的設計。一般就是我們常見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在網絡上銷售銀行的產品,我們擔心網點會受到衝擊,網點才是我們銷售銀行產品的地點,我們當時只是把賬單放在網上,網銀的第一代就是賬單的電子化,然後出現移動手機。我,現在把銀行的賬單放在更小的屏幕上,這就是移動支付了,是這樣嗎?如果說新的技術出現了,其實應該改變網點的模式,現在只是把網點的模式增加一些技術的融合而已,這是不夠的。

 

 

世界範圍內有很多的銀行開始採取了第一原理設計。

給大家舉個例子:

其實是來自中國的,餘額寶,這是非常好的例子,怎麼樣更好的打造儲蓄行為習慣?這邊的差距非常小,大家覺得餘額寶只是一個儲蓄的產品,阿里巴巴的成功之處並不是因為他們推出餘額寶這個產品,而是他們捕捉住用戶的行為習慣、表現。餘額寶裡會有一些餘額,餘額寶說你可以賺一些利息,人們在賬戶中的餘額可以獲得收益和利潤,通過這種方式,餘額寶籌集了上億美金,世界上沒有哪家銀行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籌集這麼多的儲蓄和資金,過去我們覺得肯定要通過網點才能收穫這麼多的存儲,現在通過餘額寶的設計方式,我們知道存儲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再給大家舉一個很好的例子:

比如說Uber,它在美國蓬勃發展的時候,中國是滴滴打車,Uber就是在美國使用的滴滴。美國在發展的過程中,Uber很難趕上業務發展的速度,他們到處招募司機,紐約經常有一些廣告,如果你今天加入Uber駕駛員的隊伍,就給你5000美金。 Uber覺得這種方式還是不夠快,沒有辦法招募到很多的司機,他們找了一下數據,發現30%的駕駛員在研究怎麼樣加入Uber的團隊,可是他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停止了,為什麼停止,讓司機輸入借記卡的賬戶號,很多司機是沒有銀行賬戶的,他們沒有辦法申請,因為他們以前是開出租車的,他們收款的方式都是現金,Uber找了美國銀行、富國銀行,能不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司機沒有銀行賬戶。美國銀行說可以,找我們的網點,我給他開個戶,Uber說不行,我們要很快招募到這麼多司機。銀行說你不去網點不能給你發卡,你得簽字。 Uber決定找Fintech,這是一個金融技術公司,這家公司幫助了司機及時的進行了業務的簽署,而且不需要去網點,任何時候他們都可以在早上接客,下午就能馬上收到他們的收款,短短三個月時間,Uber成為美國最大小戶型銀行的開戶目標,Uber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 Uber所做的就是將銀行業務鍵入到Uber業務版塊中,使得他的業務能夠發展起來,而且他們能招募到足夠數量的駕駛員,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幫助我們去思考銀行到底怎麼進行垂直化的整合。也就是說,這些駕駛員是沒有辦法去網點的,他們也不需要去申請塑料的借記卡,只要把你的銀行服務、銀行的效用嵌入到平台中,比如說電商的平台,這個例子中的Uber的平台。

工行也推出自己的電商平台和競爭對手進行競爭,我們可以看到業務的版塊和銀行的版塊是需要整合的,這個界限也會越來越模糊。在中國90%的支付方式都是通過微信、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完成的。現在你還是需要有一個銀行卡支付,需要掛鉤支付寶,未來這種方式可能會發生變化。可能連開戶都不需要了。如果未來是這樣的話,中國的很多銀行可能就會受到衝擊,這些技術公司,像支付寶、阿里巴巴將會有數據方面的優勢,他們可以根據用戶的數據提供信貸的服務,我們就面臨一個問題。技術改變了銀行的本質,我們還需要銀行嗎?好消息就是我們還需要銀行,但是銀行的網點將會消失,或是我們現在的銀行產品會消失。

大家肯定用過微信、支付寶進行支付,微信在77個國家都被使用起來。我們來看支付的體驗,你不需要塑料卡片,你也不需要銀行的銷售網點,你也不需要發行塑料卡片,不需要通過銀行的網點進行卡片的發行。大家就可以看到,這就是關於支付體驗例子,而不是支付產品,這就是我們需要去思考未來銀行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有的銀行功能和效用將會浮現出來。他會更加關注用戶的體驗,這就是我們在美國打造的銀行Move。我們給加拿大的TD和新西蘭的銀行提供技術支持,我們為用戶提供非常優質的儲蓄支持,你可以通過手錶,這個月的支出比上個月少一點,這次想儲蓄多少?你是想儲蓄50美金、100美金還是多少?去年我們執行智能儲蓄,40%的客戶選擇把Move轉到儲蓄。我們也提供零利率。這樣的話我們也不需要為儲蓄的客戶體驗做營銷。

中國有哪家銀行能夠推出這樣的儲蓄方式,讓40%的客戶都轉移到儲蓄方式上呢?而且不提供利率,不進行任何營銷,做得到嗎?還是做不到的。 Move做到了,我們是銷售儲蓄產品,我們打造的是一種儲蓄的習慣,技術開始超越銀行的效用和功能,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轉變,你是在零售銀行做的,你銀行中有多少產品?你可能說有儲蓄卡、銀聯、Visa卡、黑卡、白金卡,這些都算我們的產品,各種各樣的產品。其實在零售銀行中,如果我們從功能、效用的角度來說只有三種產品:一是儲存價值;二是支付;三是獲得信貸。銀行4.0把這些功能和效用整合起來,通過技術實現,而不是基於產品,我們不是將網點的產品拿出來,而是通過效用的浮現來打造的。

在一個廣告片中,一位演員和他的朋友傑森喝高了,有狗仔隊拍他們,他把鞋打在狗仔隊身上,他發現襪子破了,他跟echo用聲音下單。他是否使用信用卡購買產品我們不知道,他只是用聲音說下定單,我們怎麼樣推銷更多的信用卡在中國、美國、世界,這個月如果你使用工行的信用卡、中行的信用卡就能獲得更多的現金獎勵,你覺得這種方式會改變他的想法,你覺得他會選擇你的卡片嗎?他說我的襪子破了,幫我下單買襪子,工行說使用我下單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里程,現在報一下,這樣肯定不行。如果我們進入到聲控的世界,使用AI、VR技術,傳統的設計是沒辦法實現,沒辦法在數字化的時代存活下來,我們是創造全新的體驗,我們不是把銀行的產品放在新的渠道上,這是一個設計上的大轉變。如果未來我們去到商戶中,我們不再會申請銀行的信用卡,到了商店中,我們馬上就能獲得手機提供的銀行卡服務,我們去到雜貨舖,如果說你的錢不夠,你沒錢買你想買的東西,你卡里的錢不夠,手機就會發一條短信給你,我知道你去超市了,通常你會花2000人民幣,今天你的賬戶只有1500,要不要再藉500,完成今天的購物?我們現在已經開始預測客戶的需求。通過我們積累客戶的行為數據,結賬的時候,借記卡被拒絕了你就得使用信用卡,我們就會提前幫助客戶解決這些消費上、支付上的問題,而且手機也可以給你提供一些建議,未來我們會有智能的眼鏡,走到一家店裡,眼鏡出現這個信息,今天房租到期了你得付款,今天沒錢買電子產品了,這是一個建議,這會形成一個生態系統,銀行的服務會嵌入到我們的生活不是通過網點提供的服務,而是銀行的效用和功能嵌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新的技術實現這一點,比如說聲控、AI技術,還有區塊鏈技術。談到區塊鏈技術,我們已經看到有非常成熟的產品,在交易、金融、智能合同、身份認證管理、KYC方面取得了應用。我們想到的一些關於區塊鏈的例子是基於現有的一些產品,不過在未來,相信我們要採取不同的思維方式,如何打造我們的生態系統,比如說我們想一下未來的無人駕駛,如果你有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你開車去你的辦公室,直到你完成工作,無人駕駛汽車就會送你回家。

未來有無人駕駛,他可以自動充電,自動泊車,你需要電子的錢包幫你收付款。未來不需要去簽字,未來有數字化的技術,網點的設計需要發生變化。這邊舉幾個例子,太陽能電池板,我們可以用比特幣、人民幣、美金去購買,每千瓦產生的電就會帶來一個數字幣,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未來如何使用區塊鏈做支付,它跟我們傳統的金融交易方式完全不同。未來會有很多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和支付手段、金融服務。在全球範圍內我們也可以看到思考銀行效用的改變,歐洲是有一些監管、英國也有,香港、日本都有一些相關的監管,現在也推出了開放銀行,也就是說對現有的銀行打造開放式的API打造,讓這些技術公司能夠跟銀行業進行更好的合作,不僅推出更好的產品,同時還會改善價值或是價值的傳遞。未來我們也要用不同的思維方式考慮銀行所提供的效用和功能,未來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技術可以運用在銀行中,人到底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很多的銀行家說,我們還是需要人去提供建議,這才是我們和人工智能、機器的不同。未來體驗會越來越重要,這個體驗是基於技術的,未來我們出現的這些設備也會和之前不一樣。

人們也不會再找到銀行的工作人員,說我應該去買哪種產品,我應該購買這個理財產品還是那個,我今天能獲得什麼服務,你有什麼建議給我?銀行可以通過智能的手段提供諮詢,除此之外AI本身也是在不斷的發展,比如說工行的專家使用AI投顧和智能投顧,我覺得只需要很多的訓練就可以更好的培訓AI的技術,AI技術在診斷方面可以和人類的醫生進行競爭。未來的投資,相信AI也會成為非常好的選擇,甚至是取代人類的投顧,給你更好的投資理財建議。

 


人工智能、AI也不是一刀切的技術,以奧迪的無人駕駛技術和超跑為例,奧迪是有兩款跑車,一個是人工駕駛,一個是AI駕駛的。其中一輛車跑得比另一輛超跑更快、更激進一點,車是一樣、編程也是一樣的,通過機器學習,其中一輛車跑得更快一點,AI的學習速度比人更快,而且它是不同的技術。像投資公司隨著時間的演進,AI本身也會發展出更多的行為表現,AI本身也是不斷發展出來的。

我剛才舉了一個自動駕駛的汽車的例子,怎麼樣用攝像頭、雷達來做無人駕駛。初次之外汽車能比人的眼睛捕捉更多的數據,處理速度比人類大腦快70%,這就是為什麼無人駕駛汽車未來會比人類更好、更精準。相信在未來,我們可能沒辦法和無人駕駛的汽車競爭,原因在哪裡?就是因為這些無人駕駛的汽車處理信息的速度和容量比人類更快更多,相信在銀行也是一樣的,投顧也是一樣的,相信AI和人相比還是具有一些優勢,就是信息的處理、數據的處理方面。以前覺得這是信息的不對稱性,所以客戶會找銀行的投顧找建議,相信未來AI可以更加好的處理信息,比人類的投顧給你更好的建議。

再以日本虛擬偶像歌手為例,他們和“初音未來”一起唱歌跳舞,它是一個軟件,是一個計算的算法。我想問一下大家,如果這些年輕人現在習慣這種“初音未來”的虛擬技術,這些青少年會找銀行網點真實人類的諮詢師、工作人員嗎?他們現在已經非常熟悉這些虛擬的偶像,你覺得千禧一代年輕人長大以後是更傾向於看AI技術、設備還是去找真正的人類辦事員呢?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行為表現。

未來銀行服務將會嵌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銀行4.0。

我們要更好的解決客戶的需要,只要他們想要這種服務我們就要提供。如果你最終決定還是放一個人類的服務員在那邊,這樣的話就沒辦法捕捉你營收的創收機會。這確實是我們現實中發生的變化,相信在未來,最好的銀行像馬雲先生說的,基於服務器和計算機,如果你還需要真人去簽署文檔的話,你在銀行4.0時代是沒有優勢的。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作為銀行的CEO你會做什麼呢?就是要確保你所擁有的所有產品都是可以通過手機提供給你的客戶,這就是要存活下來的技巧。

我覺得對於中國的銀行或是全世界的銀行來說我們有三個選擇,你可以跟技術公司一起合作,你可以收購一些技術公司、使用這些技術,你自己打造一些技術,你覺得哪個路徑是最快的?我們之前已經談到第一原理設計原則,很多技術公司非常具有創新能力,作為傳統的銀行可以和這些技術公司合作,你會了解到他們的思維方式和你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有著對銀行服務體驗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這樣大家就可以和他們一起合作,不僅是技術,而是我們剛剛一直強調的第一原理設計,怎麼樣重新思考網點,更加提高銀行的效用。除此之外,合作或是找到合作夥伴,其實成本也比較低,比你自己做更快、成本更低。作為TD Bank,我們和TD Bank合作,打造加拿大的Move,花了四個月的時間,TD花了200萬美金完成這個項目,現在我們服務提供得非常有效、非常快。澳大利亞還有一家銀行,他說他自己設計這個技術,他們花了4000萬美金,兩年半的時間,他們研發出來的東西和我們三年前研發出來的完全一樣,一對比大家就知道經濟效益的差別,你和金融公司合作以及你自己去做成本效益的差別。如果大家回想一下特斯拉、iPhone、馬雲的阿里巴巴,他們就是第一原理的設計。

如果你今天是從零開始設計,如果說你想在中國打造一個全新的銀行體系,使用的是移動技術、聲控技術、人臉識別技術和AI技術,你覺得你還需要這些實體的網點嗎?用手寫的方式簽文檔嗎?獲得信用卡或是賬本?如果未來我們想要打造銀行服務,我們的服務體系肯定不是這樣的,肯定不需要這樣的實體網點,這也是未來我們要的銀行服務體系,我們不再需要網點的模式,我覺得技術創造了完全新的東西,而且銀行的效用也將重新浮現出來,而且我們也會打造新的用戶體驗。不是說把產品拿出來放在渠道而已。我們以前老舊的渠道孤島現象將會消失,未來我們將會採取完全不同的模式。

銀行4.0的時代,這本書明年第二季度在中國出版,裡面也談到Fintech技術,我的廣播節目,大家可以去收聽,這也是世界領先金融技術公司的頻道,感謝大家的傾聽,如果大家有任何的問題也可以找我。

提問:金融科技公司和銀行、券商公司的關係。

BRETT KING:很多人擔心金融科技公司會對金融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還有一些人開始跟銀行進行合作,也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也是使用銀行的架構,比如說用銀行的支付手段,使用銀行的信貸,而且我們現在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的金融科技平台開始出現,他們是跟傳統的銀行價格完全不同的,獨立於此的,我們還有區塊鏈技術、AI技術,相信銀行的核心系統會被這些新的系統所取代,老舊的銀行架構未來不會需要的,未來我們會看到有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像支付寶開始區別於傳統的金融系統,這並不是說銀行就會消失,也不是金融科技公司會勝出,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和銀行仍然會繼續合作,我們也會看到兩者將會帶來更好的零售金融服務。過去二十到三十年中,我們可以看到兩者之間的合作,美國和歐洲大陸會有更多中型的銀行,他們確實是在掙扎中。未來五到十年會面臨很多的困難,中國我不是太確定,當然會有一些討論,本土的銀行會有一些優勢,在美國有一些當地的銀行,因為他們有網點,他們知道本地的客戶,所以有優勢,我並不覺得這種論斷是正確的,我覺得業務的經濟效益不能支撐這些大型網點的發展,相信未來證券市場、股票市場將會對銀行減少網點產生巨大的壓力,我不知道網點會不會真正形成銀行的優勢。而且我覺得沒有誰一定會獲得成功,不敢說蘋果還是安卓會勝出,同樣的道理不能說銀行還是金融科技公司勝出,如果讓銀行保持他的競爭優勢,我們以香港為例,HKMA的主席在六週之前說了一番話,讓香港保持它的競爭優勢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必須開放市場,讓更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香港做更多的創新。傳統的現有銀行創新不夠快,沒有辦法讓香港處與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銀行體系之一,從模型、規模來看是這樣的,因為中國是允許新技術發展,比如說中國允許P2P的發展,挑戰型技術公司的出現,比如說支付寶、微信的存在,中國的市場還是非常創新的,所以中國一直非常具有競爭力。傳統的銀行會面臨一些壓力和挑戰,也就是說他們需要跟其他的技術公司進行競爭,小銀行會有這方面的壓力。

 

 

提問:網點會不會消失?未來網點會變成什麼樣?

BRETT KING:很多網點會消失,在美國大概一半的網點都會消失,在中國網點的密度和美國相比是比較低的,消失的速度還是比較穩定,市場還有兩件事情正在發生:一半的網點會消失,存活下來的網點要么是非常大的,像蘋果商舖那麼大的,能提供體驗,或是在小城市中會有一些移動的網點,有問題可以找這些小網點,未來網點不會銷售銀行的產品,更多的是關注服務。五年的時間中,如果去到網點的話,只是因為沒有辦法通過手機打開你的網銀才會找實體網點,未來網點將會是提供服務和技術,但是不會提供交易相關的產品,這是我觀察到網點的發展,全球的角度來說,網點的經濟效益將會受到挑戰,我們需要更加有效的方式獲客,很多銀行獲客不是通過網點發展仍然非常好,他們是通過數字化的平台來獲客,而不是通過網點。我相信網點的經濟效益未來會受到很多的挑戰和壓力,有一些銀行會說,有一些客戶他們想要去網點呢?如果說這個銀行夠大的話,就可以吸收這部分的成本,或是吸收網點架構的成本給客戶去網點的選擇,如果銀行很小,就沒辦法支撐這筆成本。

中國的情況是怎樣的?中國的網點整合不會特別密集,網點在區域可能會縮小規模,或者說更加關注品牌效益、更加關注在大城市中品牌的搭建。

 

 

提問:我是為金融科技公司工作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會提供一些信貸的服務,什麼類型的金融科技公司會被銀行選擇作為合作夥伴?謝謝。

BRETT KING:作為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是什麼?就是把現有系統的摩擦或是不順暢的服務取消,比如說應用程序使用起來不太習慣,比如說ID的識別、風控方面操作起來不太方便,或是不太了解客戶的數據或者行為表現的話,這些是現有這些銀行面臨到的挑戰,銀行在上述方面並不是特別成熟,做的不是特別好,金融科技公司在剛開始不會有這麼多的負擔,他們能為客戶帶來最優的體驗,契合用戶的行為表現,比如說做風控和信貸的評估,銀行中,首先要重新改變你的思維方式,合規團隊需要先通過,然後跟監管者溝通,再找到一種方式融合新的技術,再改變成本系統。銀行做創新是非常複雜的,審批流程很長,金融科技公司就是使用第一原理設計原則,從零開始設計,它沒有陳舊的負擔,沒有過去政策方面的製約,不會被拖慢和拖垮,金融科技公司的流程比較快,也可以告訴這些銀行獲客更加容易,為銀行帶來更多的利潤,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和銀行這麼溝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t070727 的頭像
    gt070727

    資源整合

    gt070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