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PayPal執行長丹·舒爾曼(Dan Schulman)曾說過,信用卡將在10年後被行動支付取代,「當你可以用QR code、感應支付時,為什麼還需要信用卡?」

然而LINE和中國信託合作成立LINE PAY,PChome和玉山銀行合作成立拍錢包台灣政府目標是在2025年達到90%行動支付使用率,各家支付業者紛紛端出優惠、找盟友,建構自己的支付生態圈,加上今年將發出兩張純網銀執照,支付這件事情本身正面臨巨大顛覆。

不只是支付工具,信用卡也是階級象徵

街口支付執行長胡亦嘉先前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曾這麼說過,他的目標是把街口支付本身發展成一種支付工具,不過胡亦嘉也說,市場上仍有信用卡需求,因此也不排除發行聯名卡,可以看出信用卡仍在現代社會中,存有重要的位置。

信用卡的歷史可以追朔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美國曼哈頓信貸專家麥克納馬拉(Frank McNamara)在飯店用餐,因為身上錢不夠,只能請老婆送現金來付帳,他覺得這樣實在太麻煩,後來他成立了「食客俱樂部(Diners Club)」,成為會員後只要帶著一張記帳卡,就能到配合的餐廳消費,也就是全世界第一張信用卡「大來卡」的前身,而台灣也在1975年由中國信託發行第一張信用卡。

信用卡之所以至今仍這麼受歡迎,是因為「先消費、後還款」的商業模式,除了讓消費者可以調控支出,對商家來說,分期付款的消費模式,更帶動高單價產品的銷售,促使消費市場繁榮。

不過許多社會比較弱勢的群體,可能因為收入、信用評分等因素,無法取得信用卡產品,被排除在金融服務外,一張卡片的背後,其實也存在複雜的社會階級問題。隨著FinTech發展、經濟水平提升,也許可以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信用卡的價值。

「卡」不是重點,發卡組織與電支合作成關鍵

隨著電子支付、無卡分期等新興支付型態推出,一般人也可以輕易享受無現金支付便利,那麼信用卡會不會真的如PayPal執行長所說的,被行動支付取代呢?

萬事達卡業務拓展副總裁劉美慧認為,全球仍有高達80%的人使用現金交易,現金依然是全球主流的交易方式,因此信用卡產品仍有許多可以施力的空間;不過最關鍵的還是信用卡的「共通性」。

萬事達卡(MasterCard)、VISA、JCB、美國運通這四大發卡組織,撇除中國市場(以銀聯為主)的特殊性,持有這些主流發卡機構的信用卡,幾乎在全球都能夠交易,目前仍沒有一款行動支付(撇除支付寶、微信支付的特殊性),能如同信用卡般在全球暢行無阻的消費,劉美慧認為信用卡享有共通性的優勢,短期內難以完全被取代。

傳統信用卡產品的下一步,劉美慧認為將走向虛擬化、數位化,「卡」本身的有無不再是重點,除了國際三大Pay綁卡後直接以手機感應交易,許多人也會直接將信用卡綁訂街口支付、LINE Pay以QR Code付款,像是最近蘋果(Apple Pay)發行的信用卡Apple Card,就是與高盛銀行、萬事達卡合作,可以觀察出在科技的衝擊下,銀行、發卡組織也積極在新時代中求轉型,獲得用戶的親睞。

未來信用卡雲端化,加上5G加入,支付的摩擦將會大幅降低,只要透過生物辨識、密碼確認是本人後,只需透過手機、穿戴裝置等媒介,就能以電支帳戶或是信用卡等任何偏好的方式扣款。

PayPal執行長丹·舒爾曼說的也不算錯,信用「卡」確實會消失,但商業模式短期內仍會持續存在,但也必須轉型跟上時代變遷,以不同的樣貌提供服務,正如同胡亦嘉曾說過的:「 電支跟信用卡應該要一起努力,完成無現金社會,而不是去打架。 」

IMG20190321192139.jpg

arrow
arrow

    gt070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